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网站精选 > 沈嘉柯:谁把王菲推下神坛?

沈嘉柯:谁把王菲推下神坛?

  • 发布时间:2017-11-26 12:03:10





我对王菲最开始的记忆,是从《雪中莲》开始的。当时是作为梁羽生小说改编的延伸故事——《塞外奇侠》插曲,我一下子迷上了。那个故事说的是三代女子,都为了心上人青丝变白发。


无限唏嘘的爱情,女主角面巾被风吹落,情路尽头发如雪,那画面搭配上王菲的声音,清冷空灵,仿佛穿过浩瀚岁月而来,就像雪崩一样,砸中了我的幼小心灵。当时我才念大一呢!不满18岁,还是个未成年人。从此对王菲惊为天人。


于是,2016年,王菲演唱会结束后的当天夜里,我下了腾讯视频,看了会王菲现场直播。感觉很糟糕,然后我关掉了app,去听那些歌录制发行的版本。我当时心想,看来我只是喜欢王菲的歌的歌迷,还达不到人的歌迷的程度。


不过我觉得,其实王菲演唱会再车祸也没什么。林夕给她写词《开到荼靡》:“一个一个偶像,都不外如此。沉迷过的偶像,一个个消失。”


只要你舍不得挑剔自己,就一定会宽容偶像。偶像本来就是我们的“自我”创造出的神。本质就是我们在自恋。


旁人看来天人五衰,心有余悸,信徒则应当虔诚如初。因为你要的,就是崇拜。求仁得仁又何怨。


(天人五衰在中意指天人寿命将尽时,所出现的种种异象。衣服垢秽,头上华萎,腋下流汗,身体臭秽,不乐本座。从前王菲一直被当成神一般的存在。所以大家都爱这么比喻这次的崩塌。)


在心理学里,这种崇拜,也叫做“投射”。一般粉丝和偶像都有投射。但王菲的更进一步,达到了“认同”。最后,就抵达了“代替”。


投射是指你把自己的爱恨,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这是一种假想。因为他人真的和你想的,不一样。这是最低层次的迷恋。


认同就是你把自己搞得越来越像崇拜的那个人。我见过不少模仿起王菲来,俨然自己就是天后,连动作神情穿衣化妆都像极了。也见过不少女孩模仿其王菲来,泪流了满面,双手抱住自己无限哀怜,表情依然冷冷的。


代替那就不得了,堪称最高境界。如果有机会,他/她会直接把王菲取而代之,内心深处还会觉得这种取而代之,是极为必要的。这是最高程度的迷恋。


刚好,这个时候,龚琳娜直接微博上说王菲:“音色丢了,气息没了,音准走了……”


我忍不住也发了一条微博:“想听龚琳娜唱王菲的歌,歌唱家就该音乐上见高低,直接踢馆。”


其实龚琳娜之前唱过王菲的歌。但我没听过,所以不知道。不过呢,龚琳娜开腔评论,自然就惹来了炮火。其中一种会骂是,你龚琳娜虽然唱功扎实,认真勤奋,但是你匠气。


这我可得说句公道话了!


其一:对匠人有天才的要求,会觉得匠人是匠气的。但是,难道不是提这种要求的人有毛病么?匠人才是普遍珍贵的日常所需。


其二:人们总会误以为天才是终生职业,其实不是。天才只不过是因缘际会的短暂光耀,如同气贯长虹,不可持久。所以才叫天才啊。《红楼梦》连一部都不齐全,更别说弄出两个来了。


我觉得说龚琳娜匠气,那属于太苛刻。龚琳娜属于比天才差一点,又比匠人高一些的歌唱家。


王菲的衰败,已成定局。但她的确在华语歌坛,天才闪耀过。以至于她当年说自己最大的烦恼是太红了。


我算是王菲的歌的普通粉丝。这十年写了不少相关的文章。包括2002年发表在《江南时报》的迷恋赞美,2004年发表在《新京报》的“不看好鹏菲恋”(准不准?请叫我神算子。那时候还没署名沈嘉柯)。以及2010年到2016年,我出版的书里,收录了力挺王菲的婚姻人生的随笔。


所以,我挺理解脑残粉们的脑残,也理解路人的看不惯。


一直漫不经心,疏于练功,演唱会走调破音失准,这不是什么复杂悬案。只不过是忠粉受不了被批评,因为忠粉都是借着偶像玩自恋。路人不爱这个歌星,唱歌水平这么下滑票卖这么贵,还说不得了?被激发出一股怒火,就要说。


网上尽管闹哄哄,真实的广大世界上,普通歌迷仍然听听王菲的cd,下载来重温,充其量觉得:王菲呀?就是那个现在唱歌不行了的天后,以前很红的。仅此而已。


世间的崇拜,不过是心理游戏。


神的外围粉丝,可有可无,只是喜欢作品,也就是“投射”了感情喜好,谈不上多么“认同”,更加不会想到去“代替”。


神最忠实的信徒,根本就不会听到质疑批评,一切批评,都有如东风射马耳,视而不见,恍若未闻。更加不会搭理那些发表批评的人。他们会继续买票、听歌、崇拜。由始至终,与神同在。


(记住“东风射马耳”这个成语,来源是李白的诗。如果你也想学写作,就知道怎么提升逼格了。)


而那些被批评激怒的信众,恰恰是因为他们自己已经动摇了,开始心虚,不再虔诚,于是四面出击,。惹来一大波更加汹涌的大众反弹。


这些信念动摇的人,正是毁了基石,令神殿崩塌,令偶像倒下的罪魁祸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