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艾瑞,包滴~~
▼
![]()
回忆你的采访经历
那些需要通过媒体
主动表达的采访对象
往往非常积极
但你却不能轻易采信他们的说法
那些被媒体求着
说些信息的受访者
往往拥有核心信息
却并不轻易相信媒体
啊~~
人和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哪去了?
今天的体育课
就来说说如何快速地
和你的采访对象
建立信任的关系
▼
文/伊莎贝尔·威尔克森
摘自中国文史出版社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
有部分改写
我的工作需要我跟普通人在一起,在那些一点都不普通的环境里待很长时间。而这,就需要用一种不同的方式与被采访者建立关系。我称之为“加速的亲密”(acceleratedintimacy)。
事实上,除非我们能从消息来源的嘴里得到点东西,否则我们是写不出梦寐以求的漂亮故事的。所以,这些受访者必须处于一种非常舒服的状态,一种舒服到不管怎样都能说出口的状态。在新闻学院里,说到记者和他的消息来源,没人会用“关系”(relationship)这个词,但事实上两者之间就是这样。
在思考这些关系的时候,别忘了好好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在这些关系中,相对于你的受访者的角色,你自己的角色是什么。为了能够更好地赢取受访者的信任,我会尽力把我最好的品性发挥出来,并且在我和我的消息来源之间,形成一种自然的相处状态。例如,在80多岁的老人面前,我就作为孙女辈的人物出现的。
为了达到这种“加速的亲密”关系,我只会在必需的时候,才会用那种正式的访谈。我的做法是在聊天的过程中问问题,努力做一个倾听者,直视他们的眼睛,被他们说的话逗笑——不管我是否真的觉得这些话搞笑,而当他们严肃起来的时候,我也会严肃起来。
我把这看成是一种受到引导的对话。在这种对话中,整体的互动要比具体的问题来得更为重要。我会努力让互动过程极可能的有快感。因为,没人会喜欢被架到火上连续被烤一个小时。那种正式的访谈,对挖掘心灵并没有什么助益。
人们经常会把访谈,比喻成剥洋葱。这个说法虽然很老套,不过隐喻本身却仍有指导作用。想象一个洋葱:它的外层很干很易碎。你把外面这层撕下,然后扔掉。接下来的那层是闪亮的、有弹性的、柔软的,有些时候甚至还带着一抹绿色。当然,你也不会用这一层,除非你没有别的部分可用了。你想要的,是洋葱的中心部分——那个干脆利落、尖锐刺人,但又具有最鲜明和最真实的风味的部分。那才是最好的部分。而这个部分,也不需要太多的切分,因为它本身已经很小、很紧凑了。事实上,它的品质和大小是如此的完美,以至于你可以直接把它扔到你要做的东西里去——不管你要做的是什么。
上面这些,对于访谈同样成立。从消息源嘴里冒出来的第一句话,往往没什么用。它是外皮。不管什么时候,当你跟一个人坐下来谈话的时候,我们总是希望能够更快地到达那个洋葱的中心部分,这就需要加速的亲密关系。每一次访谈,都离不开“七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内藏陷阱,如果你想让别人告诉你他们脑子里真正想说的东西,你就得确保自己不要在这七个阶段完成之前就早早放弃。
所有的一切都开始于引介。你在街上招手拦下一个人,或者你打电话跟人说明你要干什么,又或者你直接走过去、掏出你的笔记本,而那个人或许并不想加入谈话,并且想拜托你这个不速之客。
抛出一些基本的引导性的问题,让雪球滚起来。
如果你赶截稿日期,你可能会想:“我需要的东西有了吗?”而你的被采访对象想的可能是“我真的想跟对面这个人谈吗?我有这么闲吗?”被采访对象慢慢习惯你做笔记这件事,他会看看你的笔记本,而你会看着你的手表。
什么时候你的被访者开始在这段“关系”中了呢?当她放在公文包,向后靠在椅子上的时候,也就是被访者任何一个放松的、准备接纳采访时的动作,预示着你将有相对充足的时间从这个信任你的采访对象那获取信息了。
很多访谈在初始阶段就会中断。你可能认为得到了一些用得上的直接引语,而你的采访对象可能还没准备好放下她的公文包。事实上,回答别人问题这种事,很难做好,所以,你得给受访者一个机会,一些时间,让他们理清思路。有时候,会有些人到第四个或第五个问题时,才进入被采访状态。
你们聊的时相对轻松、简单的话题,你的采访对象多少有点享受这段时期,不过可能非常短暂。
在这个阶段,消息来源会感觉到足够的舒适,这时,她会非常坦诚或者非常深入地告诉你一些事情。事实上,连她自己都不会相信会跟你说这些。
这当然是一件非常好的事,但未必是你所期望的。因为,很多时候,那人说的东西虽然对她自己很重要,但对你来说或许没有任何意义,或是跟你要写得东西没什么关系。不过,不管怎样,达到这个阶段,就意味着你们俩的关系到达了一个转折点,一个与信任感有关的转折点。它预示着,记者能够得到她想要得东西了。
你已经准备收起笔记本离开了,但你的采访对象并不想结束,你们之间存在着一个默契:你是一个记者,所以当消息来源说话的时候,你得听。
现在,你的被采访对象觉得什么都可以说了,也正是这个时候,采访中那些最棒的、披露性的内容才开始出现。突然之间——笔记本被合上之后——消息来源开始对你更加信任,或许她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此时,你才刚刚达到洋葱的核心部分。这个阶段你得尽力抓住,不要浪费一点一滴,因为这种状态转瞬即逝,当你回到编辑部才发现好像有什么问题刚刚该问而没问,你再打电话回去,感觉已经不一样了。
现实的交流往往不能像归纳的这么简单,因为,正如你是带着动机去做这次访谈一样,你的受访者也是怀着她的动机来接受采访的。没有一个人跟媒体说话时不带某种动机的:电影宣传、候选人竞选,或是寻求情绪发泄,人尽如此。
不过,作为记者,我们和我们所写的普通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权力上的差距,当你写的故事出现在头版或是互联网上时,数以万计的人会读到你最核心的思想,以及这些人的故事,同他们为故事贡献的比,他们索取的很少。
因此,当我们在做采访的时候,必须非常谦恭,要知道,我们的消息来源在跟我们说话的时候,他们本身就在做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记者对于自己的报道负有责任,不仅要把事情讲得准确——还得用一种公平、持中的方式去讲。 ★
![]()
亲爱的同学们
你是怎么获得
采访对象的信任的呢?
软磨硬泡型?
机智灵敏型?
自带可靠光环型?
......
你是哪一款?
快来特工训练营
咱们一起侃大山
我们欢迎你的到来
欢迎投稿,欢迎留言~~
▼
![]()